咨詢電話
021-80392549
從荒蠻到高階,從苦干到省力,歷史上無數次迭代證明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而對當下的人類生活來說,人工智能將成為進步的基礎,成為創造的工具。在這個時代,AI即未來。
圖片來源于陸玖財經
人類社會存在以來,共經歷了三次工業革命,蒸汽、電力和信息輪番上陣,革新技術生產方式,改造人力與物力的關系。而從上世紀四五十年代開啟科技革命至今,時間已過去了七十余年,由全新技術領航的第四次革命將至,人工智能為核心的硬科技提上日程。
12月27日開啟的2021百度Create大會(暨百度AI開發者大會)上李彥宏提出,未來是“人機共生”時代,AI的發展迎來黃金十年,“AI將顯著降低技術門檻,為各行各業的智能化轉型提供技術‘大底座’。”
未來已來。人手一部的智能手機和已然走進千萬家的IoT智能家居,看不見摸不著的算法和外顯為物的芯片、設備,都是AI實力的體現。遠觀剛剛上路的無人駕駛汽車,搭載智能解決方案的智慧城市甚至持續火熱的元宇宙,背后默默支撐其良好運作、改善生活的都是人工智能技術,沒有AI技術做內核,上述高科技概念不過是經過包裝的新瓶舊酒。
從荒蠻到高階,從苦干到輕省,歷史上無數次迭代證明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而對當下的人類生活來說,人工智能將成為進步的基礎,成為創造的工具。在這個時代,AI即未來。
01、High Tech-Better life
人類對科技的暢想,在文藝作品中通常有兩種表現形式,一種是《頭號玩家》和《銀翼殺手2049》中呈現的廢土科幻賽博朋克,將“High Tech-Low Life”的強烈反差作為主要情節;另一種則是《失控玩家》式的“AI+”未來,科技改造現實,人們投身虛擬世界,用現實社會里難以得到的能力博取更優結果。 異次元中的兩條道路各有其優劣,如何選擇是創作者的自由,但站在切實與自身相關的現實世界里,后一條路顯然更應當被追求。 以普通人為例,AI對生活的改變并不像電影里描述的那樣天翻地覆,更常見的反倒是潤物細無聲式浸入日常。餐桌上吃到的壽光蔬菜、外出前挑選的紡織衣物、旅行時看見的西北綠樹,這些事物平平無奇,人們似乎很難想象它身后有著AI這等高科技加持。 但事實上,農田里協助農民巡視大棚的“壽光大腦”經歷了人工智能升級,AI技術加入后,2個工作人員加一個APP就足夠管理數十個蔬菜大棚。車間里給絲錠質檢幫忙的視覺檢測設備有著AI模型助力,工人們過去需要對著強光高強度工作8小時,如今每一錠絲2.5秒就能完成檢驗,效率和質量都在提升。 這還只是對手腳健全、生活能夠自理的普通人而言。High Tech-Better Life更極端的例子,是幫助老人和小孩等弱勢群體拓寬生存空間。 北京大柵欄街道是老胡同最密集的地區之一,相關數據顯示當地人口老齡化程度接近40%,而在全中國范圍內,60歲及以上人口達到2.64億,如何為這些人提供養老服務、如何保障老年人居家生活安全等問題亟待解決。雖然棘手,但人工智能的加入也為此帶來了曙光。 百度五福AI助老計劃為老年人開發了定制版小度,這樣的小度既能日常陪伴老人、提醒老人吃藥及測量指標,又能在關鍵時刻用一句“小度救我”智能撥出求助電話,獲取子女或社區醫院的救援。 今年10月,盲童學校的孩子們參觀了北京亦莊的Apollo自動駕駛基地,親手觸碰到激光雷達和顯示屏后,他們更為期待視力障礙者能夠與普通人一樣出行的未來。多次升級后,Apollo第五代共享無人車將每公里出行成本再度降低60%,再加上百度世界大會上推出的“蘿卜快跑”為自動駕駛出行提供平臺服務,使用更便捷,打車也更低廉。 上述例子中,不管是智能駕駛還是語音交互,核心都在于AI和算法技術。如今AI滲透到了各個方面,無論在虛擬世界還是在現實生活,AI都將會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清華大學計算機系副教授、智源青年科學家劉知遠提示,人工智能能做到的還不止于此。“就我們現在的社會來說,每個人的分工、知識體系其實都是高度專業化的,而且會越來越專業化。人工智能未來的一個非常大的使命是重構人類的知識平臺,使其成為我們的一個外部知識庫,這樣一來,我們只需掌握如何去利用這個知識庫,就可以更好地認識世界、改造世界。”
02、AI成熟與否?
盡管前景光明,但不可否認的是,AI仍然是個長周期、高投入、慢回報的行業,而且在這個賽道,中國與海外的尖端技術仍有距離。 以“AI四小龍”為例,深耕人工智能的企業連年虧損已是常態。數度折戟IPO的商湯科技如今終于要登陸港股,不過哪怕身為四小龍之首,商湯科技三年半累計虧損超過240億的戰績依舊讓人感嘆。不少觀點認為,難以自負盈虧的人工智能領域,在主營業務穩健時作為第二支點投入顯得更為合適。 以百度為例,依照百度2021年Q3財報,報告期內企業核心營收增長15%,達到247億元,其中依托于搜索引擎等王牌業務的在線營銷收入為195億元,同比增長6%。與此同時,月活躍用戶達到6.07億,同比增加12%,每日登錄用戶占比達到79%。 縱觀其戰略,基本盤穩定的前提下,百度采用了大膽投入、多點突破的打法,這一點從研發投入上就可以看出。 根據中華全國工商業聯合會在今年9月發布的“2021中國民營企業500強”榜單,研發經費投入強度超過10%的企業僅7家,其中百度以2020年研發投入18.22%的強度位列第一。如今在智能駕駛業務的成果,則來自于百度提出的三大增長引擎,聚焦移動生態、智能云以及自動駕駛三個方面尋求突破。從王牌業務出發,到“AI+”產業重塑,在已有業務的基礎上形成AI產業生態,或許會成為以后企業可供參考的樣例。
(民營企業研發強度對比)
除了跟國內比,搶奪人工智能賽道頭部的勝率更應該跟海外比。 根據《中國人工智能發展報告2020》,過去十年中國的人工智能相關專利申請量逐年上漲,占全球數量的74%。報告顯示,申請數量最多的機構中有五成來自企業,除了國營的國家電網外,百度、騰訊、OPPO等互聯網企業也貢獻良多。 全球范圍內,中國的AI競爭力惜敗于美國,但抓大放小,捏住決定未來的變量也不失為掌握主動權的做法,比如日趨成熟的無人駕駛,諸多專業人士表示,速度、效率、安全和環保等指標都表明,智能駕駛注定取代人類駕駛的汽車。 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復雜系統管理與控制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王飛躍提出:“無人車將來一定是我們出行、物流等場景最主要的工具,這是我們通向智慧城市、智慧社會的必由之路。” 依照IHS Markit發布的《中國自動駕駛市場和未來出行市場展望》,自動駕駛與移動出行的市場規模在2030年將達到2.25萬億元人民幣,復合增長率在20%-28%之間。分析師據此認為,華為、阿里、百度、騰訊在汽車行業積極拓展,智能網聯市場奠定了它們在理論及實踐層面的競爭優勢,預計未來Robotaxi市場仍將被這些科技巨頭公司驅動。
03、人才與技術的飛輪效應
與其他行業求賢若渴的狀態一樣,擺在人工智能發展道路上的另一個阻礙,是巨大的人才缺口。 根據拉勾招聘數據研究院發布的《2021人工智能人才報告》,2021年人工智能行業的年度人才需求指數翻了一番,測算顯示算法類人才缺口達到170萬人次。造成缺口的原因并非待遇過低,正相反,今年人工智能行業的平均薪酬約為2萬元,相較去年增長12.4%。高薪優待卻招不來人,本質還是因為供給緊缺。
(人才需求指數)
人工智能人才需求的暴漲,讓業內各方都作出了不同的應對。 美國掏出18億美金打造超算中心,集中最強算力攻堅科研,而中國則以百度開發的飛槳平臺為代表,累計為700余所高校的3000多名AI專業教師提供幫助。德國2018年推出國家級人工智能戰略,資助高校建設人工智能計算中心,國內諸多企業也致力于聯手高校,培養既懂AI技術,又有產業實踐經驗的復合型AI人才,推動產學研深度合作。 29日召開的百度Create大會AI人才培養分論壇上,百度重申了“未來5年將為社會培養500萬AI人才”。這不是一句空喊的口號,由百度領軍AI行業人才培養,實際上是基于現有實力、行業狀況及未來發展的綜合考量。 就像前面所提到的那樣,AI行業需要長周期投入,早早入局的先行者更容易積累優勢。2021年10月,李彥宏在北大的演講中提到,智能駕駛、AI芯片等領域,業務開展得提前十年八年,但在人才儲備方面,布局還需比業務更早。李彥宏說:“技術發展對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要求。往前看一點,布局早一點,這也是新工科建設要義所在。” 注重科技,意味著強調精通與專業,同時也代表僅一家之力,無論如何都無法與整個行業聚集在一起的能量相比。開源、開放、包容是人工智能賽道對人才的需求,更是追求在人工智能賽道深耕細作、長遠發展的企業對自己的要求。 不管是飛槳平臺上向公眾開放的零門檻開發者課程,還是聯合國家部委及各大高校舉辦競賽、師資培訓、支持高校研發項目、針對性編寫AI相關課程教材,都是百度將自身實力向外輸出,幫助社會共同進步的體現。 如此舉動,其實也符合高新技術產業集群化發展的利益所向。中山大學粵港澳發展研究院首席專家陳廣漢認為,企業彼此分享技術和人才等創新資源,才好進一步強化規模效應。從這個角度看,AI產業的人才焦慮,必須由企業主動解決。 智能經濟時代更強調科學保駕護航、技術解決問題,誰能突破云計算、深度學習和AI等一系列技術瓶頸,誰就能在浪潮襲來時搶得先機。事實上,不管在工業界還是學術界,人才與技術都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雙箭頭,起步或許艱難,但結合后產生的飛輪效應將帶領備戰充分的百度領軍AI。如今的負擔和投入,都將化作未來飛速發展的沃土。 下半場之風席卷21世紀,保持請教與學習的心態,對行業、對用戶、對資本都必不可少。就像2021百度Create大會的主題,“創造者精神”,或許就是未來制勝一擊的來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