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詢電話
021-80392549
最近,海口市排水設施事務中心(以下簡稱海口排水中心)入手了一個新“寶貝”。因為年紀輕、愛學習,設施與信息科“90”后工作人員陳春錦成為第一批上手的人。3月22日,海口濱海立交橋下,大同排洪溝旁,陳春錦和同事正在小心翼翼地為這個“寶貝”裝電池、擰螺絲。
這個黃色的異形大物就是Gator-s1管網檢測全地形機器人(以下簡稱機器人),由爬行器、線纜車、控制終端三部分組成,可以在管徑600毫米以上的管道、箱涵內成像檢測。
大同排洪溝主要用于排大同溝沿線片區的雨水。按照工作安排,海口排水中心要把機器人放進排洪溝里,檢測排水管道是否有損壞、淤泥等異常情況,以便及時處理。
海南日報記者在幾天前就曾見識過機器人入水后的“威風”:18日下午,陳春錦站在海甸五西路明溝岸邊,手持配套的平板電腦。隨著他的操控,機器人漂浮在水面上,一會兒前進、一會兒后退,還時不時轉個圈,接著又靈活地鉆進了黑漆漆的涵洞。“頭頂”上的400萬像素云臺攝像頭可以水平360度旋轉、上下90度俯仰,讓它得以充分觀察涵洞里的每一個角落。
在機器人移動的同時,平板電腦上清晰地顯示出管道內部的視頻圖像、全景圖、橫斷面輪廓等多項數據,并形成管道的全景三維模型。
這樣的場面,讓陳春錦和同事們感到十分興奮。因為他們曾經歷過以前人力檢測的苦——
首先,人力檢測的局限太多:碰上有水或淤泥的管道,需要先把管道兩頭封堵上,抽干水,人才能進入。“地下情況復雜,下去之前,還要先檢測井內有毒有害氣體是否在安全范圍內,沒問題的話,穿上防水褲、戴上防毒面具才能進去。”陳春錦說。
其次,出于安全考慮,即便人能夠進入管道,也無法深入太多。因此,管道出現問題時,常常因為無法確定具體的損壞點和損壞程度,導致只能開挖路面,重新埋管修復。這個過程通常要花半個月至1個月時間。
而這些困難,對機器人而言,都不值一提:只要管道的管徑超過600毫米,它就能輕松進去。1000米長的線纜,讓它能夠進入管道深處,高清可旋轉的攝像頭能夠精確看到損壞部位和程度。“損壞程度輕的話,就可以進行非開挖管道內襯修復,不影響道路交通,工期也能夠大大縮短。”陳春錦說。
購入機器人以來,海口排水中心正在大力開展相關檢測工作。該中心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中心將充分利用機器人檢測全市雨水排口和排水管網,及時處理管網病害,整治污水錯接、混接,盡量減少道路積水及對水體的污染。
海南日報記者 習霽鴻
(海南日報海口3月22日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