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詢電話
021-80392549
不見天日的雨污管網就如同城市的“毛細血管”,如何保障其“暢通無阻”?
11月23日,在三亞市抱坡溪西片區排水管網提質增效工程項目(以下簡稱提質增效工程項目)建設現場,工人們分工明確,有的操控電腦、有的疏導纜繩,還有的正操作中央控制工業管道內窺攝像機器人檢測設備(以下簡稱機器人)。
“別看這機器人不起眼,它可是我們對城市地下管網檢測的‘得力助手’。”工人曹敏一邊操作一邊向海南日報記者介紹,機器人前端裝有攝像頭,可以清楚地檢測管道的內部狀況,為后續管道修復、清淤提供科學參考。
“六水共治”,治污先行。“在城市污水治理方面,解決城市雨污管網問題十分重要。”三亞環投集團有關負責人介紹,城市雨污管網長期工作,加上其深埋于地下,久而久之會產生很多“亞健康”問題,甚至“生病”,定期為它們開展體檢,找到“病癥”,才能精準開出“良方”。
機器人進入地下管道后是如何“大展身手”的?提質增效工程項目建設現場,只見一個帶有360°旋轉探頭的機器人被緩緩放進窨井,地面上的電子屏幕傳回機器人在黑漆漆的管道內拍攝到的清晰畫面。隨著曹敏的操控,機器人一會前進、一會后退,緊接著在一處疑似破損的地方停下來,靈活的“腦袋”全方位、多角度旋轉,仔細拍下管道內每一個角落。
機器人在移動的同時,也將管道內的水流量、水流速度等數據實時傳輸到地面上的電腦里。管道內是否存在破損、變形、滲漏,或者被樹根、碎石等障礙物堵住等情況,都逃不過機器人的“火眼金睛”。
“獲取資料后,我們通過對數據和畫面進行分析和研判,就能全面掌握管網‘病情’。”施工單位、中建筑港集團有限公司提質增效工程項目負責人孔德寶說。
相比起人力檢測,機器人下井不僅避免了人工檢測可能出現的無法精準判斷管道病害、耗時長、效率低等問題,機器人錄制的視頻還方便后期反復觀看,對管道問題作出科學診斷。
根據“體檢”報告,三亞環投集團與施工單位便會對受損管道量身定制“手術方案”。
“如果損壞程度較輕,進行非開挖管道內襯修復,既不影響道路交通,也大大縮短了工期。”海南日報記者跟隨孔德寶來到一處地下管道修復現場,看到工人用細鋼絲將涂滿混合樹脂的纖維布裹扎在修復氣囊上后,將其牽引至機器人先前標定的修復點位,待完全固化后再拉回修復氣囊,整個過程高效便捷。
“及時修復‘病害’管網,才能最大程度減少道路積水、雨污水合流等對水體的污染。”三亞環投集團有關負責人介紹,此前,為全面摸清城市中心城區管網的真實情況,三亞邀請了南寧市勘測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中規院(北京)規劃設計有限公司的專業人員實地排查排水管網工作,目前已完成中心城區主干道、次干道、支路、街巷及其他地下市政排水管線排查1531公里,形成了中心城區管網排查“問題一張圖”“治理一張圖”和“運行一張圖”。
三亞市水務局有關負責人透露,三亞力爭明年5月前根本解決管網錯接、漏接、混接以及雨季雨污混排入河等問題,并加快推動河西、河東、抱坡溪等片區的8個排水管網提質增效工程、三亞市農村黑臭水體治理工程等一批項目建設,做到系統治水、科學治水、可持續治水,全力推進“六水共治”攻堅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