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詢電話
021-80392549
前言:近兩年人形機器人掀起熱潮,成為科技企業們瞄準的新方向。
從《變形金剛》中酷炫的汽車機器人,再到《流浪地球2》中的機械狗“笨笨”,人們在科幻中描繪機器人的未來。
然而,在現實世界中,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技術的迭代,機器人行業已行至發展拐點。
其中人形機器人正逐漸掀起熱潮,成為科技企業們瞄準的新方向。
從美國波士頓動力公司的Atlas,到英國機器人公司Engineered Arts的Ameca,再到如今優必選科技的Walker、小米公司的“鐵大”……讓我們來看看人形機器人的發展之路。
人形機器人發展史
人形機器人起步于1960年代后期,以日本的研究成果最為矚目。
業內認為,人形機器人的發展歷程主要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以早稻田大學仿人機器人為代表的早期發展階段;第二階段,是以本田仿人機器人為代表的系統高度集成發展階段;第三階段,是以波士頓動力仿人機器人為代表的高動態運動發展階段。
1973年,日本早稻田大學的加藤一郎教授研發出世界上第一款人形機器人WABOT-1的WL-5號兩足步行機。
1986年,日本本田開始進行人形機器人ASIMO的研究,并成功于2000年發布第一代機型。
2003年,日本豐田發布第一代仿人類機器人,即“豐田音樂伙伴機器人”,可以實現吹喇叭、拉小提琴等樂器演奏功能。
2011年,本田推出All-New ASIMO,具備利用傳感器避開障礙物等自動判斷并行動的能力,還能用五根手指做手語,或將水壺里的水倒入紙杯。至此人形機器人已具備初步的行動能力,逐步向特定場景應用發展。
2016年,美國波士頓動力公司發布雙足機器人Atlas,具有極強的平衡性和越障能力,能夠承擔危險環境搜救任務。
2017年,本田發布第三代人形機器人T-HR3,是一款“反應靈敏的遙控機器人”,這款第三代人形機器人在新的領域做了開拓。可以模仿遠程操縱者動作,并于2020年東京奧運會中用于與運動員進行遠程交流。
到了2020年,美國敏捷機器人公司成功推出第一款商業化出售的雙足機器人Digit,售價25萬美元,其能夠在無人干涉的環境下自行選定搬動箱子,適用于物流、倉儲、工業等多種應用場景。
2021年日本豐田推出第四代家務機器人Busboy,運用了更高級的AI和機器學習技術,既可感知場景也可檢測物體及其表面,能夠完成擦地板、拿取玻璃杯等家務活,被設計應用于解決老年家庭的家務問題。
概念持續火熱
1978年,“世界人形機器人之父”日本早稻田大學教授加藤一郎在北京舉行了一場講座,講座中途,加藤一郎播放了全球首個“全尺寸人形機器人WABOT-1”的錄像,引起了在場所有人的驚嘆。
此后,來自日本和美國的機器人專家多次來華,國內的技術人員也走出國門。中國的人形機器人產業開始從零起跑,奮起直追。
數十年過去,中國企業終于在這一市場中占據一席之地。目前,中國是為數不多已生產出人形機器人成品的國家之一,在人工智能研究方面排名世界第二,擁有世界上規模最大、門類最全、配套最完備的產業鏈體系。山東大學、北京理工大學、浙江大學、國防科技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等高校都已經取得了較好的成就,為中國人形機器人產業化打下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早些時間受馬斯克發布特斯拉消息影響,人形機器人概念一直十分火熱。
國內一眾新能源車企,如蔚來汽車、小鵬汽車,開始布局;專注于自然語言處理核心技術的拓爾思宣布研究探索人形機器人應用場景及相關技術;戴森也豪言未來十年將投入五十個億造人形機器人。
更重要的是,機器人的核心零部件占整機成本70%,如果人形機器人真能實現量產,那么將打開全球萬億級藍海市場。
當前人形機器人的賽道熱鬧非凡,新能源車企、互聯網、家電數個行業的頭部企業都在大手筆下注。據Markets and Markets預計,人形機器人的市場容量預計在2027年將達到173億美金,復合增長率為63.5%。
尚未成熟的技術和高昂的成本始終掣肘行業發展。
當前,支撐人形機器人發展面臨核心技術發展不成熟,產品成本高、應用場景落地難、法律法規不完善等問題,人形機器人整體還處于技術研發階段,距離正在商業化還有很長一段距離。
不過,人形機器人的不斷發展,為商業化帶來了可能。
伴隨著人形機器人的落地和持續迭代,我國諧波減速器、伺服電機等產業能力有望快速成長至國際領先水平,擁有廣闊成長空間,同時,國產機器人供應鏈的蝶變也將助力國內機器人自主品牌的快速崛起。
我國人形機器人發展整體水平處全球前列,但在核心數據、底層技術等方面與國際一流水平仍有差距。我們有自己的優勢:首先,我國數字經濟發展迅速,產業鏈供應鏈完備齊全;其次,我國人形機器人消費市場潛力巨大,可供開拓;最后,我國人形機器人可應用場景較多,包括養老、居家服務、衣食住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