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詢電話
021-80392549
面對市場的不穩定性,國產手術機器人企業該如何破局?
談及近年來手術機器人行業的關鍵詞,其中一個必然是“內卷”。2023年,國產手術機器人扎堆上市。1月,精鋒醫療二次遞表港交所,3月上旬術銳機器人啟動上市輔導,3月下旬思哲睿完成科創板IPO問詢,4月鍵嘉醫療科創板IPO遞表。但是,國產企業卻面臨商業化落地難題且困于專利難盈利……
近日,總部位于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醫療機器人公司Noah Medical宣布獲得1.5億美元(約10.32億人民幣)B輪融資。2015年,Noah Medical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Jian Zhang離開了強生公司旗下手術機器人公司Auris Health,并于2018年創立了Noah Medical。2023年3月,Noah Medical的Galaxy手術機器人系統獲批FDA,用于機器人導航的支氣管鏡檢查。
本輪融資由軟銀愿景基金(Softbank Vision Fund)、風投基金Prosperity7 Ventures共同領投,其余投資者還包括老虎基金(Tiger Global),以及高瓴資本、紅杉中國、Shangbay Capital等現有投資者。據悉,資金將用于公司旗下的Galaxy手術機器人系統,以滿足更大的市場需求。
手術機器人在過去四十年時間里有著突破式進展。1980年代,人類通過改裝工業機器人,最早把機器人運用到人體手術的領域。在上世紀九十年代,Probot和Robodoc相繼使用機器人開始臨床手術,到1999年,處于世界領先地位的美國直覺外科公司推出最具代表性的醫療機器人——達芬奇手術機器人,逐漸開始在全世界范圍內的整體布局。
2010年后,全球手術陸續進入機器人時代,眾多國產機器人項目開始陸續進入臨床,國內具有代表性的天智航公司自主研發的骨科機器人導航定位系統獲得首個國產機器人NMPA注冊許可證。2015年后,國內各科室手術機器人的研發進入百花齊放的狀態,行業發展愈發蓬勃,手術機器人更加走向專業化趨勢。
在手術機器人領域,二十多年前誕生于美國的達芬奇可謂聲名顯赫,憑借壟斷式的產品及商業模式,一舉帶火了整個行業。
與創新藥的發展歷史類似,一個“大藥”的出現,會成千上百倍地提升一個賽道的想象空間,這個名副其實的華爾街“造富神話”,就是打開投資人和實業家們想象力的那扇門。最近幾年,國際醫療器械巨頭美敦力、強生等都開始重金投入手術機器人,國內市場的資本和創業者也慢慢向該領域聚集。
以北京術銳、微創機器人等為代表的這些追隨者,成立之初就定位在“國產達芬奇”、“達芬奇顛覆者”,試圖通過“達芬奇”這塊金字招牌,簡單直接地向市場描繪一個看得見的增長藍圖。
中國人口情形帶動手術機器人應用需求快速增加。中國人口老齡化問題的加劇加大居民多種疾病的發病率,也導致入院手術人次進而攀升,2020年60歲以上人口占比高達18.70%。據觀研天下預測2030年占比將高升至28.90%。同時,公立醫院的住院手術人次由2015年3700萬人次增加至2019年5500萬人次,2020年疫情恢復常態化之后手術人次有所下降,也高達4800萬人次。隨著醫療服務需求的增加,公立醫院的人才儲備及醫療器械等醫用資源處于緊張階段,手術機器人的臨床應用不僅可以緩解資源緊缺,還可以提高手術精度,提高醫生的作業效率和醫院整體的運行效率。
手術機器人行業包含全產業鏈,國內手術機器人相關企業集中于中游制造環節。多學科融合的手術機器人每套系統涉及超過35000個零件和2700余項專利,行業形成了以上游零部件及軟件的供應商,中游各類手術機器人的生產制造商,下游以醫院為主的共生產業鏈。目前,中國上游高端性能元器件主要依賴進口,醫療廠商大多集中在中游環節,腔鏡及骨科類手術機器人企業最多,國內的系統集成和算法開發處于世界先進水平。下游的應用領域受管理應用及使用成本等因素的影響,目前服務于三甲醫院為主,未來手術機器人的普及及國家配置數額政策的推動會擴大其應用領域,并帶動中上游廠商的發展。
全球手術機器人市場增長快速。全球手術機器人市場規模從2015年30.10億美元快速長至2020年的83.21億美元,年復合增長率為22.6%。
美國手術機器人市場起步較早,在二十多年的歷程中市值從不過10億元發展至超過100倍,其中骨科手術機器人的滲透率在2020年可達7.6%。相比之下,中國由于人口基數大,骨科滲透率2020年僅有0.03%。但中國手術機器人在近十年的發展迅猛,國內現有100多臺達芬奇手術機器人,2020年腔鏡手術中軟組織手術量、機器人目標式手術量分別達2626和900萬人次,相比之下美國手術量略少分別為2000和600萬人次。隨著國內機器人公司的技術發展以及明顯的性價比等優勢,中國手術機器人市場將迎來快速增長期。
國內手術機器人使用費用高,患者進行手術經濟壓力較大。以商業化水平最高的達芬奇手術機器人為例,手術費用由設備采購費、維護費與專用耗材費用組成。對比于傳統腔鏡手術費用,達芬奇手術機器人輔助地腹腔鏡手術費用貴2-4萬元,給患者造成較大經濟壓力。
目前京滬率先將手術機器人納入醫保報銷名單,患者費用負擔有望降低。上海市醫保局將腔鏡機器人手術以“人工智能輔助治療技術”的名稱納入乙類醫保,患者自付20%,醫保報銷范圍包括前列腺癌根治、腎部分切除、子宮全切、直腸癌根治。北京醫保局發布文件,明確“機器人輔助骨科手術”作為輔助操作獲得政府定價,并與“一次性機器人專用器械”共同納入北京醫保支付目錄,即患者可獲得100%全額報銷。
國家多項政策助力,機器人輔助手術有望進一步普及。伴隨政府制定的一系列手術機器人利好政策的出臺,中國手術機器人行業有望蓬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