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詢電話
021-80392549
從大學時代算起,潘晶已經和機器人研發設計打了20多年的交道。2015年,他在上海創立鈦米機器人,作為國內首家聚焦智慧醫療場景提供智能機器人解決方案的高新技術企業,其研發的多款醫療機器人產品已應用到國內400多家大型三甲醫院及醫療機構,涵蓋手術室藥品管理、病房護理和院感管理等各大領域。
“醫療是極為細分且專業的行業,技術研發的成本很大,有時候需要耐心地‘熬’。”潘晶對技術投入毫不吝嗇,作為一家企業的創始人,他也懂得要從市場運營和用戶需求的角度去看待創新。“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我們要培育的是一個足以支撐創新的良好環境。”
機器人助力智慧醫療
創立鈦米機器人的故事,要從潘晶的大學專業談起。本科時,他在武漢大學學習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出于個人興趣,他加入了當時國內最早一批研究人形機器人的團隊。2006年,在上海交大自動化專業研究生畢業后,潘晶進入一家外企,從工程師做起,一路做到了市場經理。
“在外企工作的12年里,我一直就沒有離開過機器人的研發和設計,收獲很大。”特別是從工程師切換到市場運營者,促使潘晶對機器人技術本身的思考,更多轉向了技術落地的層面——從產品角度來說,哪些場景能夠去承載機器人技術的先進性和創新性?從客戶角度說,哪些場景運用者愿意為機器人產品的先進性創新性去承擔它的商業價值。
基于這些思考,潘晶將目光投向了醫療行業,致力于用人工智能和機器人助力醫院的智慧化建設。在他看來,目前很多行業內,機器人僅僅是提供簡單勞動,但醫療是一個對技術成熟度、先進性要求都比較高的行業,能夠支撐起技術相對應的價值,應用空間也很大;另一方面,當下,醫療數字化建設仍比較欠缺,中國公立醫院發展正處于“信息化”向“智慧化”過渡的關鍵階段,醫療機器人將有力賦能醫院高質量發展。
“創立伊始,我們就把堅持自主創新作為企業發展的生命線。”公司成立7年多來,潘晶帶領團隊研發了30多款機器人,包括醫療物資運輸機器人、病房服務機器人和消毒機器人等,至今約有4000臺鈦米機器人在全國多家大型醫療機構中工作。疫情期間,鈦米的消殺機器人發揮了重要作用。
很多產品的研發創造了許多“全國第一”:鈦米的消毒機器人是全國首款獲得消毒器械注冊證的機器人,柔性物流系統是全國首家將醫療物資存儲、運輸、使用管理整合為一體的智能系統,病房服務機器人是全國首款獲得CFDA二類注冊證的醫療服務機器人產品……
從應用端來看,產品之間的不同組合還能實現個性化的定制服務。“就像搭積木一樣,可以為不同醫院搭建適合其特點的業務管理數字底座,在醫院的不同場景內形成系統性的解決方案。”潘晶說。
深挖創新產業機遇
醫療創新是一個需要付出許多時間精力的過程。不久前,潘晶參加了一場校友會,來自醫療領域的老同學說起一個數據令他深有感觸:一家做醫療的企業,從創業開始到上市,平均至少需要11.5年。相較于快消、互聯網等其他領域,這要漫長得多。
其中當然有技術研發難度的因素在,目前,鈦米75%的員工是研發人員,每年仍在不停投入創新。“更大的困難在于,作為創新型企業,還要承擔培育和教育市場的職能。”潘晶解釋說,企業除了要把產品做出來,還要讓醫療決策者、政策制定者等能夠理解創新解決方案的真正價值,有時候這比研發難度更大。
這與醫療行業的特殊性不無關系。“醫療其實是一個實行嚴格預算制的行業,某種程度上導致對創新并不友好。”但潘晶也發現,這種情況在上海要好得多,相關各方對創新產品的接納度也很高。他回憶說,外地一些醫院對創新產品有很多顧慮,擔心出了問題怎么辦?是否有其他醫院已經用過?但在上海正好相反,醫院看到某款產品沒被用過就特別興奮:“我們愿意做吃螃蟹的人!”
“上海有足夠多的包容性,職能部門對細分行業的管理理念很先進,開放的文化氛圍,讓大家對新技術基本持鼓勵的態度,整個社會文化對創新是推崇的。”潘晶感慨,上海把目光瞄向未來,往往更考慮長期效果,布局深遠,這也是他選擇把公司設立在上海的重要原因。
雖是工程師出身,但潘晶深知,做創新產業不能只在實驗室里埋頭苦干,創業者也要發出自己的聲音,共同營造良好的創新環境。今年1月,潘晶作為市人大代表參加上海兩會,就上海的“制度型開放”,從人才和市場兩個維度談了想法。在他看來,如今創新創業的模式已發生根本性改變,“拷貝+迭代+超越”的創新模式已不再適用,唯有抓住規則、規制、標準等制度性開放的機會,掌握技術“底牌”,創業者才可能挖掘到新的產業機遇。
“具體到鈦米而言,未來的不確定性反過來也在幫助我們更加深入地思考。”潘晶認為,今后,人民對健康生活的需求和現有醫療服務供給之間的矛盾仍將長期存在,如何使用人工智能、機器人、5G、數字孿生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去不斷迭代創新產品和解決方案,挖掘市場潛在需求,創造社會經濟價值,是需要不斷回答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