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詢電話
021-80392549
“養蠶中最辛苦的工作是天熱時候摘桑葉,占人力勞動的大頭。”前不久,經濟和信息化廳組建調研組,對省內桑蠶產業發展情況開展專項調研,發現養蠶業最重要的問題在于機械化不足。
桑蠶絲綢是四川的傳統特色優勢產業和民生產業,全省桑園面積位居全國第二位,繭、絲綢等主要產品產量質量保持全國前列,但行業發展的短板也很明顯:機械化程度明顯滯后,生產效率低,企業招工難、用工缺、老齡化等問題較為嚴重。
了解問題更要解決問題,回到成都后,調研組多方打探,希望用工業化的發展思路破解當前桑蠶產業面臨的難題。
得知四川省機械研究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川機集團”)研發了一款花椒采摘機器人,或可移植到桑葉采摘領域。6月6日,經濟和信息化廳專項調研組邀請桑蠶產業鏈條上專家共30余人,到川機集團現場觀摩研討,打開“絲”路,為桑葉采摘“定制”機器人。
現場出題,為研發采桑機器人出謀劃策
在川機集團的試驗車間,一位“藍盆友”成為了參觀的主角,它身高不足1米,體重700公斤,手臂長達3米,身著藍衣,腳踩履帶,看起來如同一臺微型挖掘機。
智能花椒采摘機器人。川機集團供圖
“這就是我們研發的智能花椒采摘機器人。”川機集團副總工程師劉雪垠介紹,由于花椒生長不規則、有皮刺、果實小,人工采摘環境惡劣,已經影響了花椒產業的發展。這臺機器人突破了實時目標果實識別定位、機器人深度學習算法、機械臂運動控制等關鍵技術,樣機已經在冕寧、漢源、汶川等地的花椒基地進行試用,下一步技術成熟后有望在更大范圍推廣應用。
花椒的問題在桑蠶業也同樣存在。經濟和信息化廳副廳長敬茂明介紹了前期調研中發現的問題,在養蠶等環節已經有相對成熟可用的設備,但采摘這個最廢人力的環節仍然沒有很好的解決辦法。
智能花椒采摘機器人的技術能否移植到桑葉采摘領域?還有沒有更好的解決辦法?調研組現場出題,專家們熱烈討論,共同為采桑葉定制“機器人”出謀劃策。
現場提出了多條技術路線,初步達成了幾項共識:一是成立產學研聯合技術攻關平臺,發揮全產業鏈專家優勢;二是從農田、農藝、農技協同化入手,打造試驗田,探索適用于機械化的桑樹品種和種植技術,為設備研發試驗打牢基礎。
打開“絲”路,用工業思維推動農業發展提質增效
在此次研討中,電子科技大學教授馮代偉是受邀的專家之一,常年和工業機器人、數控機床打交道的他十分好奇,作為工業主管部門的經濟和信息化廳,為何要把養蠶這項農業工作列入調研課題?
桑蠶絲綢是個傳統行業,也是四川的特色產業。四川是南方絲綢之路起點,3000多年前的古蜀人已經開始生產使用絲綢。“到了現在,產業依舊有很強的競爭力。蠶絲不僅可以做衣服,也可以做蠶絲蛋白、纖維材料……”四川省絲綢科學研究院副院長鄭丹表示,養蠶勞動力不斷短缺,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桑蠶產業的發展。
為養蠶行業解決生產痛點,其實就是為工業生產解決原料短板。
不僅如此,桑蠶業也是四川丘區特色農業產業的典型代表。一直以來,四川省農業機械化水平受丘陵山區地形地貌限制,其發展水平與國內農業機械化發達地區有較大的差距。四川七成以上的桑園種植在坡地,桑葉機械化采摘是一項高難度工作,“通過采桑機器人的研發,可為丘區經濟農業機械化、智能化探路。”四川省農機院總工程師易文裕說。
會后,專家們迅速建起了工作協調機制,計劃由川機集團牽頭,聯合我省農機相關企業單位,開展攻關工作,編制桑蠶農機裝備攻關方案,明確方案落實要求,用工業方式推動農業發展提質增效,助力農業機械化、智能化水平提升,促進新型工業化與農業現代化的協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