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詢電話
021-80392549
上海市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年)
為深入貫徹制造強國戰略,發揮制造業對全市經濟發展和創新轉型的基礎支撐作用,率先探索具有新時代特征的新型工業化道路,努力打造高端制造業增長極,加快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制定本行動計劃。
一、主要目標
到2025年,“2+(3+6)+(4+5)”現代化產業體系不斷夯實,工業增加值超過1.3萬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25%以上,工業投資年均增長5%,制造業支撐全市經濟發展的功能地位顯著增強。
——高端制造引領功能大幅提升。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45%,工業勞動生產率超過50萬元/人,三大先導產業總規模達1.8萬億元。
——自主創新策源水平顯著增強。一批關鍵領域實現攻關突破,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持續提高,重點制造業企業研發投入強度達2.5%以上。
——數字化和綠色化轉型成效明顯。規模以上制造業企業數字化轉型比例達80%以上,工業機器人使用密度力爭達360臺/萬人,規模以上工業單位增加值能耗持續下降。
——企業發展活力和競爭力整體提升。形成以領航企業、科技型企業、“專精特新”企業為重點的梯隊成長體系,卓越制造企業群體不斷發展壯大。
二、重點任務
(一)強鏈升級行動
1.打造世界級產業集群。制訂新一輪三大先導產業發展方案,打造世界級產業集群。加快集成電路關鍵環節研發攻關,推動下一代技術創新融合發展。布局生物醫藥基因和細胞治療、合成生物學等前沿領域,建設醫企協同研究創新平臺、產醫融合創新基地。瞄準人工智能技術前沿,構建通用大模型,面向垂直領域發展產業生態,建設國際算法創新基地,加快人形機器人創新發展。(責任單位:市經濟信息化委、市發展改革委、市科委)
2.鞏固提升重點優勢產業。打造電子信息、生命健康、汽車、高端裝備4個萬億級產業集群,先進材料、時尚消費品2個五千億級產業集群,在民用航空、高端船舶、高端醫療器械等細分領域培育一批千億級產業,積極創建國家先進制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提升電子信息產業能級,建設新型顯示、智能傳感器等領域重大項目和創新平臺。發展智慧醫療、精準醫療等生命健康新產業。加快打造新能源汽車爆款產品,擴大燃料電池汽車示范應用。推動大飛機、航空發動機、LNG船、大型郵輪等產業加快發展,建設全球動力之城。布局大絲束碳纖維、膜材料、復合材料、超導等創新載體,建設新材料中試基地。推出服飾尚品、化妝美品等時尚消費新品,引領消費新潮流。(責任單位:市經濟信息化委、市發展改革委、市商務委)
3.布局新賽道和未來產業。落實“四個新賽道”“五大未來產業”行動方案,發展區塊鏈、Web3.0等數字新經濟,推動元宇宙重大應用,布局碳捕集利用、“氨-氫”、高效儲能等綠色低碳領域,打造智能網聯汽車、智能機器人、智能穿戴、虛擬顯示等終端品牌;加速布局未來產業細分領域,建設張江、臨港、大零號灣等未來產業先導區。(責任單位:市經濟信息化委、市發展改革委、市科委、上海科創辦、臨港新片區管委會、閔行區政府)
4.提高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打造10條在細分領域具有主導力的標志性產業鏈,“一鏈一策”抓好強鏈補鏈固鏈。實施車芯聯動工程,提升芯片供給能力,建設電子化學品專區,加強關鍵材料和部件保鏈穩鏈。實施新一輪技術改造計劃,每年推進1800個技術改造項目。(責任單位:市經濟信息化委、市發展改革委、化工區管委會)
5.培育壯大專業服務機構。放大進口博覽會、工業博覽會等平臺溢出效應,發揮各類專業平臺功能,推動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融合共進。每年遴選市級服務型制造企業平臺20家以上,每年新增市級設計創新中心50家以上。(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經濟信息化委、市商務委)
(二)強基筑底行動
6.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快推進國家和市級科技重大專項,出臺支持前沿領域科技創新和技術攻關行動方案,開展一批重點攻關任務。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和重大技術裝備攻關工程,每年實施攻關項目100個以上。到2025年,推動基礎零部件產業化、基礎材料示范應用、大型工業基礎軟件研制突破超250項。(責任單位:市經濟信息化委、市發展改革委、市科委)
7.建設產業創新載體。加快建設制造業創新中心、技術創新中心、產業創新中心,提升集成電路、智能傳感器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發展能級,在基礎部件、先進材料、高端裝備等領域創建一批國家級和市級平臺,市級以上制造業創新中心達到20家左右。支持建設新型研發機構,推動“鏈主”企業牽頭組建開放型創新聯合體,每年新引進外資企業研發中心25家,新增國家和市級企業技術中心300家以上。(責任單位:市經濟信息化委、市發展改革委、市科委、市商務委、各區政府)
8.強化質量品牌建設。實施一批產業鏈供應鏈質量攻關項目,全國質量標桿企業累計超過50家。開展檢驗檢測促進產業優化升級行動,新增10家左右的產業計量測試中心和產品質量檢驗檢測中心。圍繞高端制造領域制訂一批“上海標準”,推動更多企業和產品進入“上海品牌”認證,每年遴選30家左右市級品牌引領和培育示范企業。發揮專利、商標審查綠色通道作用,推動新技術、新產品高效獲取知識產權保護。(責任單位:市市場監管局、市經濟信息化委、市知識產權局)
(三)數字蝶變行動
9.加快傳統制造業數字化改造。推動傳統制造業企業加快機器人應用、設備聯網和生產環節數字化連接,實現40萬家中小企業上云上平臺。面向工業場景加快部署5G專網、千兆光網、算力平臺等,實現重點工業企業和園區“雙千兆”網絡全覆蓋,建設民用航空等領域工業5G專網。用好“算力券”,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購買算力服務。(責任單位:市經濟信息化委、市財政局、各區政府)
10.加快建設智能工廠。實施智能工廠領航計劃,制定“一廠一方案”,打造20家標桿性智能工廠、200家示范性智能工廠,新增應用工業機器人不少于2萬臺。創新“智評券”,為企業提供評估診斷和改造升級等服務。建設新型智能制造信息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平臺,打造供需快速匹配的服務體系。(責任單位:市經濟信息化委、市財政局、各區政府)
11.深化工業互聯網應用賦能。實施“工賦上海”行動計劃,打造30個行業性工業互聯網標桿平臺,培育3家左右跨行業跨領域工業互聯網平臺。梯度培育40家“工賦鏈主”企業,為產業鏈企業提供數字化轉型組團式服務。加快工業元宇宙創新應用,建設民用航空、時尚消費品等領域工業元宇宙平臺。(責任單位:市經濟信息化委、各區政府)
(四)綠色領跑行動
12.加快綠色低碳技術研發應用。圍繞氫能、高端能源裝備、低碳冶金等領域,加快低碳零碳負碳等技術創新,突破共性關鍵技術、重大節能先進裝備。開展產品碳足跡核算和碳效評價,推動一批創新產品碳排放達到國際領先水平。(責任單位:市經濟信息化委、市發展改革委、市科委、市生態環境局)
13.推進重點行業節能降碳。落實工業碳達峰方案,實施節能降碳“百一”行動,力爭平均年節約1%用能量;圍繞鋼鐵、化工等重點領域實施一批節能降碳技術改造項目,建設寶武碳中和產業園、化工區綠色低碳示范園。持續開展產業結構調整,每年淘汰落后產能500項左右。(責任單位:市經濟信息化委、市生態環境局、化工區管委會、各區政府)
14.健全綠色制造體系。構建綠色制造標準體系,開展重點領域綠色低碳評價和示范,創建150家綠色制造示范單位和15家“零碳”示范單位,形成10條具有代表性的綠色供應鏈,培育10家綠色設計示范企業,對標國際標準建設一批“超級能效”和“零碳”工廠,持續開展產業園區綠色低碳升級改造。(責任單位:市經濟信息化委、市發展改革委)
(五)企業成長行動
15.打造一流領航企業。實施領航企業培育計劃,新增15家左右產值超過100億元的制造業企業,動態培育50家左右龍頭企業。引進培育各類制造業總部,支持認定創新型企業總部。推動國有企業加強重大產業項目投資,加大技術攻關和技術改造投入力度。支持加快建設世界一流企業。(責任單位:市經濟信息化委、市發展改革委、市國資委、市商務委、各區政府)
16.壯大科技型企業隊伍。加快引進培育高技術含量、高市場占有率的科技型企業,滾動培育50家左右制造業“獨角獸”企業、100家左右“瞪羚”企業,高新技術企業超過2.5萬家,創新型中小企業達到10萬家。支持科技型企業上市,推動本市在科創板上市的企業超過100家。(責任單位:市經濟信息化委、市科委、市地方金融監管局、各區政府)
17.做強“專精特新”企業集群。實施“專精特新”企業培育計劃,推動中小企業提升競爭力,市級“專精特新”企業達到1萬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達到1000家,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和產品達到50個,力爭創建10個左右國家級特色集群。(責任單位:市經濟信息化委、各區政府)
18.推動中小企業“小升規”。對企業“小升規”提供專項支持和服務,每年新增規上工業企業1000家左右。用好“成長券”,推動“小升規”企業發展壯大為“專精特新”企業。(責任單位:市經濟信息化委、市財政局、各區政府)
(六)空間擴展行動
19.優化重大產業項目空間布局。發揮“產業地圖”對投資促進的引導作用,推動制造業“一極三帶”布局與城市空間格局相協同。做好項目全流程服務保障,推進建設10個總投資百億級以上、50個總投資50億元以上、1000個總投資億元以上的重大產業項目,打造具有顯示度的產業地標。(責任單位:市經濟信息化委、市發展改革委、各區政府)
20.打造重點地區增長極。推動浦東新區打造世界級創新產業集群,進一步增強對全市制造業的支撐。推動臨港新片區集聚發展前沿產業,工業總產值年均增長20%以上。推動“五個新城”深化“一城一名園”建設,嘉定新城、青浦新城、松江新城、奉賢新城工業產值年均增速高于全市2個百分點以上。推動寶山區、金山區加快產業轉型升級,工業產值增量占全市增量比重超過20%。(責任單位:浦東新區政府、臨港新片區管委會、嘉定區政府、青浦區政府、松江區政府、奉賢區政府、寶山區政府、金山區政府)
21.建設產業園區2.0版。高標準建設特色產業園區,融合科技鏈、產業鏈、資金鏈和人才鏈,提升軟硬件支撐,加快向集群化、生態化、融合化發展,市級特色產業園區達到60個左右。制訂“工業上樓”產業分類指引和技術標準,推動產業園區制造空間垂直化發展,建設功能復合的綜合性廠房。(責任單位:市經濟信息化委、市規劃資源局、各區政府)
22.盤活低效工業用地。定期組織開展資源利用效率調查評價,形成低效產業用地清單,以減量化、土地收儲、市場化補償、園區回購等方式,推動低效產業用地退出,導入優質產業項目,各區要加大對低效工業用地盤活的資金支持力度。推動央企、國企加快盤活存量土地資源。(責任單位:各區政府、市經濟信息化委、市規劃資源局、市國資委)
三、保障措施
(一)健全工作推進機制
發揮市領導聯系重點產業和重大項目機制作用,依托市制造業高質量發展領導小組,完善工作推進機制。市級相關部門形成合力,各區政府結合實際制定本區配套方案,落實工業穩增長、穩投資目標任務,強化督查考核。依法加強制造業統計工作,做好企業服務。(責任單位:市經濟信息化委、市統計局、各區政府)
(二)強化要素綜合保障
引導更多資源要素向先進制造業集聚。建設民用航空、智能網聯汽車等行業大數據平臺,發揮高質量工業數據集賦能效用。加強要素指標對重大產業項目的應保盡保,每年通過提質增效、存量盤活、城市更新、土地出讓等方式,保障產業用地規模不低于1萬畝。在符合安全、環保相關法律條件下探索簡化中試項目流程。發揮市、區兩級財政資金作用,加大向先進制造業領域傾斜和聚焦。(責任單位:市經濟信息化委、市發展改革委、市規劃資源局、市應急局、市生態環境局、市財政局、各區政府)
(三)提升內外開放水平
對標高標準國際經貿規則,融入全球產業和創新網絡。加大吸引和利用制造業外資,完善外資重大項目服務機制,通過“綠色通道”、專員服務制等,支持外資項目加快建設和投產。組織本市制造業企業積極開拓國際市場,深化長三角重點產業鏈協作。弘揚上海工業文化,加快建設上海工業博物館,爭創國家級工業博物館。(責任單位:市商務委、市發展改革委、市經濟信息化委、各區政府)
(四)加強科技金融服務
推動金融機構創新支持制造業企業融資需求,擴大制造業信用貸款、融資租賃、中長期貸款規模。探索開展長三角“產業+科技+金融”高水平循環試點。發揮國家和本市政府性產業基金、國有投資基金等作用,強化招商投資聯動,加強對制造業科技型企業早期發展及后續產業化的支持,持續放大產業轉型升級投資基金效應。(責任單位:市地方金融監管局、市經濟信息化委、市科委、市國資委)
(五)加強產業人才支撐。優化產業高峰人才、產業領軍人才、產業工匠等梯次培育結構,加快引進頂尖人才,培養卓越工程師、高技能人才,建設現代產業學院、工匠學院,支持優秀人才申報“產業菁英”高層次人才培養專項,對重點領域產業人才實施專項獎勵,推動三大先導產業人才規模化增長,打造高水平產業人才高地。(責任單位:市委組織部、市經濟信息化委、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教委、市總工會、市財政局、市國資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