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覆蓋全鏈條,是國內產品線最全的制造基地——
搶抓發展窗口期,沈陽機器人如何加速跑
盛夏7月,已經是第八次在沈陽舉辦的國際機器人大會格外熱鬧:仿真機器人“李白”“杜甫”亮相機器人展,300余名青少年操控機甲競技機器人賽,線上線下賺足了人氣。
“展”熱“賽”熱,“會”更熱,院士、專家、企業負責人把論壇、對接、洽談從會場一直“開”到企業車間,“開”到裝配線旁……
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天然表示,機器人產業正處于快速發展時期,沈陽為我國機器人產業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未來必將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撐。
判斷從何而來?競逐機器人“賽道”,沈陽如何保持領先?
機器人迎來跨越發展窗口期
幫助提高加工精度和效率的工業機器人,不厭其煩操持煩瑣家務的掃地機器人、洗碗機器人,替代人類完成高難、危險工作的特種機器人……機器人越來越多地出現在我們的日常生產生活中。
專家指出,隨著全球數字化發展進程提速,機器人產業迎來升級換代、跨越發展的機遇期及窗口期。王天然院士說,旺盛的需求、積極的輿論、踴躍的投資,特別是相關學科進步的促進,給機器人產業發展帶來空前多的美好期待。
國際,多個行業巨頭跨界涌入機器人市場;國內,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密集發布支持機器人相關產業發展政策,多家科技企業出手布局機器人業務。
“大力發展機器人產業,沈陽具備獨特優勢。”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秘書長宋曉剛認為,沈陽作為我國重要的裝備制造業基地,產業轉型升級可為機器人產業提供豐富的應用場景。同時,中科院沈陽自動化所是機器人科研領域的“國家隊”,新松公司的技術創新和產業化發展能力處于行業領先地位。量大面廣的應用場景優勢和技術創新、產業發展優勢在沈陽完美結合,將極大地拓展機器人產業應用的廣度和深度。
產業發展需要什么就提供什么
良好預期,有著強大的現實支撐。沈陽機器人產業已覆蓋全鏈條,上下游配套企業超過500家,能夠提供工業、協作、移動、特種、服務五大類近百種機器人產品,是國內產品線最全的制造基地。其中,移動機器人綜合競爭優勢國際領先,潔凈機器人填補國內空白,水下機器人系列產品已形成全海深探測與作業能力。
這里有國家機器人創新中心等29個產業發展平臺、國內機器人行業唯一的國家技術標準創新基地等;機器人及智能制造集群入選45個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名單;機器人頭部企業新松公司入選2022年中國機械工業百強。
擴大優勢,打造勝勢,要做的就是優生態、再優生態。向哪發力?產業發展需要什么,就提供什么。
據沈陽市工信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在現有6支院士團隊的基礎上,沈陽每年將培養機器人領域研究生以上人才500余人,積極推動國科大機器人與智能制造學院、東北大學機器人學院等院校機構將科技創新與人才培養相結合,豐富人才供給。
完善政策支持,出臺土地、投資、轉型升級等方面的35條支持機器人產業發展政策,同時制定沈陽市機器人產業三年行動方案。
據悉,沈陽將圍繞新松公司等頭部企業布局規劃“一園四基地”機器人產業園區,總占地面積2000余畝,打造高質量的產業承載空間,推進高端引領、核心突破、整機帶動、完備部件、拓展應用,加快建設有國際競爭力的機器人產業基地。
把創新“嵌”進用戶生產線
本屆國際機器人大會上,在沈陽新松智慧園舉行的平行論壇人氣頗高。當日,新松公司分別與秦皇島中秦智能裝備有限公司、成都環龍智能機器人有限公司、天津菱華國際貿易有限公司、安徽研標汽車工程技術有限公司簽署合作協議。
“我們從2019年起與新松公司進行技術合作,成功研發出一款自動化集成系統,技術水平全球行業領先,不僅滿足了企業自身需求,而且實現了出口。”中秦智能總經理胡忠臣說,接下來,將和新松進一步合作,面向新能源汽車整型領域開展創新攻關。
與用戶攜手創新,是新松不斷推出具有競爭力產品、持續開拓市場的“利器”。就在不久前,新松全新打造的新能源車載充電器智能生產線項目通過用戶歐亞兩大區域專家團隊的聯合驗收。這標志著新松在3年內為全球電子產品制造領域世界500強企業連續打造了4條新能源車載充電器大型生產線,并全部成功交付。
“今年我們推出全新系列工業機器人產品,涵蓋12公斤到500公斤整個系列,可完全滿足市場需求。”論壇上,新松工業機器人事業部總裁鄒風山說,希望通過這次大會,將新松的創新能力與各行業的發展需求更緊密結合,推出更多定制化產品。
記者手記
共擔風險,共進共贏
如何做大做強機器人產業?采訪中,一名企業負責人的觀點令人印象深刻。他說:“就是要大膽用、大量用。沒有實際應用的驗證,創新周期就會很長,甚至無法推進。作為機器人的下游用戶,我們一直和研發制造企業站在一起,共擔風險,共進共贏。”
事實上,跳出單一的機器人產業視角,放眼制造領域,皆是如此。只有產業鏈強,中國制造才會強。
于用戶而言,共擔風險的勇氣來自對上游企業創新能力的預判與信心,來自對新技術、新產品可能造成風險損失的科學評估與擔當胸懷。做到積極而不盲目,才能在不斷應用中發現問題,助力制造企業產品迭代、產業升級。
對于制造企業而言,更要保持強勁旺盛的創新力,保持高超且穩定的研發制造水平,從設計到材料、工藝乃至檢驗、包裝、運輸、服務等環節,都要一絲不茍、精益求精。
只有研發與應用真正“嵌”在一起、融為一體,創新才能創造增效,乃至創造奇跡。(記者 金曉玲)